我們那一代,小時候每一年農曆新年大概都是吃著媽媽親手做的蘿蔔糕、年糕,甚至是芋頭糕、馬蹄糕等等的蒸糕煎糕而過節,自家製加上媽媽的寵愛,總是大口大口的吃,海量的吃。

那及現在,怎麼都是買回來的糕?又貴又細塊,又咸又重味精,吃幾片已經受不了,難怪不能賣太大塊。

其實想講的重點是「媽媽做」,而人的口味其實就像日本漫畫「深宵食堂」般,每個人在追尋的味道,都是回味從前的味道,而大部份兒時的味道,都是由媽媽所帶來的。

而每一年,農曆年將至便想起媽媽做的蘿蔔糕,然後便懇求媽媽做,然而媽媽都不太願意做了,雖然每一年我都幫忙負責做最痛苦的「刨蘿蔔絲」的程序,但母親大人還是不太願意下廚了,而我呢,每一年都希望學下來這一道媽媽味道的蘿蔔糕,然而每一年看完就算,下一年來臨時又醒覺我早已忘記怎麼做了。

今年媽媽願意再做,那麼我就真的認真的記錄下來,認真的學起來!

當然,香港、甚至整個廣東省、或華人地區的每一家做法甚至材料都異,而這是我媽媽的做法,也許不是最好味的,但卻是我自小吃到大最喜歡的味道。


首先,蘿蔔糕最重要的材料是白蘿蔔和粘米粉,媽媽的比例是一包600g粘米粉配七斤白蘿蔔,小時候手刨蘿蔔絲一刨便一兩個小時,現在用食物處理器,聽完兩首歌但完成這個功序了。


刨好絲後便把蘿蔔絲放進鑊裡煮


蓋上蓋子,期間略攪拌一下。


同時把配料切粒,我家的配料為蝦乾、臘腸和乾瑤柱,而每年的對話總是我問為什麼不放冬菇呢?而母親大人總答加冬菇易壞,蘿蔔糕不能放太久。

蝦乾預早浸軟,有些人會先蒸軟臘腸,但我家並沒有。


乾瑤柱也是預早浸軟,媽媽總說浸軟後蒸十五分鐘乾瑤柱會更好味,所以預早浸軟後再蒸十五分鐘,放涼後便手撕成絲。


大約十分鐘左右,蘿蔔絲煮成半透明了,出了好多蘿蔔水。


先把蘿蔔絲搬到盤子裡,過程盛起的蘿蔔水就不要隔走,順其自然地盛到盤子裡,但鑊裡剩下的蘿蔔水就不要了,怕太多水蒸出來的糕會過軟。


加兩小匙鹽、大約四包外賣包份量的胡椒粉和一丁點食用油作調味。


然後,不用待涼,立刻便落粘米粉了,一包600g的粘米粉大約分六七次落,每次倒一點粉便立刻攪拌,分開幾次落粉才比較均勻。

媽媽教我把整盤蘿蔔絲分為四份,每次每四份一挖個洞,倒一份粉後把那四份一攪均,當四個四份一都落過粉和攪均後,剩下的粉分兩三次落再整盤攪均,她認為這樣的結局會比較均勻,我信。


攪呀攪


感覺均勻了便開始落配料,然後再攪呀攪,配料我也是分了幾次落。


配料拌勻了,也看起來配料與糕的比例差不多了,即使有剩配料也算了,切勿貪心。


然後逐一放到已掃過食用油的錫紙盤內,輕輕的用鑊鏟或其他功具掃與壓平表面,我沒有巧手所以壓得不漂亮。


另一盤壓得好一點。


剩下一點點,用飯碗裝好了。


接下來最後的功序便是逐盤蒸熟,細盤的中火蒸約30分鐘,大盤的約45分鐘。


done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塵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